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想法与经历呢?
当某天没有早课时,你看着舍友还没起床,安慰自己说“大家都没起呢,我也再睡会,急什么,反正又没早课。”于是一觉睡醒已经到了吃午饭的时间;
当开始减肥时,你连续三天保持着良好的饮食规律和运动习惯,到了第四天,你看着周围的小伙伴吃得很是丰富,你奖励自己“吃一点就好,一会再多运动运动。”结果吃起来一发不可收拾;
当晚上躺进温暖而又舒适的被窝,你为了犒劳“辛苦了一天”的自己,于是刷起了轻松有趣的小视频,这一刷一个小时就过去了,结果到了凌晨睡意全无,正应了短视频的那一句“月亮睡了你不睡,你是秃头小宝贝”。
正是因为环境的不良影响与自己一念之间的放纵自由,导致了引发一系列更为严重的后果,这就是“破窗效应”。
什么是“破窗效应”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
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记录设备都还没陈设好,停在纽约布朗克斯的跑车就已经出现第一组“破坏者”,并且想私吞这辆跑车。爸爸吩咐妈妈清理车厢,自己则动手拆电瓶,不忘提醒儿子查看置物箱。来来往往的不论开车或行走的路人,都停下来在这个拆除大赛中抢走车子上任何值钱的东西。紧接着重头戏来了,一位“破坏者”在有系统地拆卸后,成功扒走这辆置于纽约的跑车。
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人们路过、开车经过它,看着它,整整一个星期,竟然没有任何人对它“下手”。
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猖獗。
如何应对“破窗效应”
那些被你打破的“窗户”都有修理好吗?破窗效应的影响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也许一个小小的决定,就会让你逐渐降低自我要求与标准,从而造成破罐子破摔的心理。那我们如何修理好那些被打破的窗户呢?
首先,要有“好窗”。
从“破窗效应”中,我们可以知道: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我们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对个人来说,要有鉴别是非的能力,多睡一会、再吃一点点、还可以再刷一个视频,这些“过错”看起来都十分的微不足道,看起来也不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就是这样轻微的“过错”影响我们学习、生活的质量,身体的健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闹钟响了就立刻起床,决定要减肥的时候,遵循减肥计划,睡觉时间到了就关掉手机,精心打造自己的“好窗”。
其次,要经常“护窗”。
人的信念如果出现“纰漏”,而没有去弥补,将会带有越来越多的信念“纰漏”,从而导致整个信念的崩溃, “破窗理论”告诉我们:信念其实是脆弱的,人的潜意识是无序的,当信念遭到破坏的时候,人们会倾向于违背自己的信念,比如:我们有了“再刷一个视频”的想法之后,就会付诸行动,之后完全放弃其他事情,转而投向视频的怀抱,所以我们要善于发现信念的漏洞,并及时更正过来。树立“护窗”意识,保护“护窗”行为。“护窗”人人有责,“护窗”贵在经常。
最后,要及时“补窗”。
西方流传的一首民谣:“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可见,一个微小的事件或变化,经过不断演变放大,对其未来会造成极其巨大影响,或成为决定因素。我们可能想的只是再吃一小口,但是这一小口可能就会有下一口,再下一口,到了下一次我们可能就会想着:反正上次吃过,也不差这几口,如此不断演变放大,减肥的目标就无法达成。所以当我们已经开始有第一步行动的时候,要及时把已经破了一小个洞的“窗”补起来。
丘吉尔曾言“不要浪费任何一场危机。”面对破窗效应,我们应从小事做起,防微杜渐,及时发现自己身上的小问题并进行修补,一点点完善自身,不负时光,成就未来更好的自己。
(转自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中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