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部门概况  学工动态  米兰手机版app  思想教育中心  就业指导中心  党建工作  学生资助管理服务中心  心理健康中心  下载专区 
米兰手机版app 学工部
思想教育中心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思想教育中心>>正文
 

第五专题 正确看待经济增长速度
2014-10-31 16:28  

最近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逐步放缓,在国内外引发广泛关注和议论。有人认为调结构、促改革就要以增长为代价,也有人对我国经济前景产生疑虑和担忧。刚刚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正确看待经济增长速度,对做好经济工作至关重要,对做好各方面工作影响很大。为此,有必要结合当前国内外的总体经济形势、结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全面分析。

回顾2003年至2007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11.6%,2008年至2011年年均增长9.6%,2012年至2013年都是7.7%,今年上半年是7.4%,从中可以清楚看到经济增速在由高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挡”。这其中有近几年人口结构变化、工资成本上升、储蓄率和投资率下降导致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的规律性原因;有全球经济进入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常态慢增长,以及我国出口竞争力的减弱,外部需求增长速度出现趋势性下滑的阶段性原因;有工业主导型经济逐步向服务主导型经济转变的结构性原因。这些趋势性变化,是客观环境、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使然,也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基本判断依据。

深刻认识影响经济增长速度的因素,有利于我们全面、科学、理性地认识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从中把握规律,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例如,尽管增速明显“换挡”,一些人所担心的就业问题却并未出现。今年上半年我国新增就业人口700多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70%左右,这说明我们可以把GDP增长7.5%左右作为确定改革发展稳定平衡点的重要指标。再如,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历史阶段,投资增长快有其必然性,同时这一时期的生态约束矛盾也最为突出,如果投资增长太快,资源环境将难以承受。把握了这个阶段性特征,就可以恰当地选择投资政策,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力避投资超越支撑条件的过快增长,把重点放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上,拉动没有水分、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不能强行推高,也不能任其失速。我们时刻不能忘记,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没有一定的发展速度是万万不行的。没有一定的速度,就业和收入就上不去,深化改革、调整结构的力度就会受到影响。我们不能刚刚走出了盲目攀比、“唯GDP”的误区,又走进了任由下滑、“去GDP”的误区。今年上半年,一些省份经济增长出现大幅回落,引发各界广泛关注。如果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速继续下滑,或更多省份经济增速滑出合理区间,市场预期会受影响,民生和社会支出无法保障,全面深化改革的回旋空间会被压缩,保持社会稳定的经济基础就会动摇。从这个角度说,完成今年经济增长7.5%左右的目标,十分重要,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

适应新阶段新形势,迫切需要树立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的科学“速度观”,使其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符合资源禀赋条件,在经济潜在增长率的区间内适度上下浮动,关键是要有质量、有效益、利民生、护生态。一定要看到,稳增长既要稳速度,也要稳质量、稳效益,才能实现新常态下长期、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为此,既要做好“减法”,把资源能源消耗降下来,把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降下来,把不可持续的GDP高速增长降下来;也要做好“加法”,把注意力更多放在投资效益和企业利润率是否提高,投资与消费的比例是否合理,产业结构是否得到优化,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增长是否和经济增长同步,单位GDP能耗强度和排放强度是否降低等方面,把经济增速放缓带来的压力转化为动力,创造和利用转型升级新机遇。

如何正确看待经济增长速度

合理区间内的稳中求进

会议认为,“上半年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主要指标符合年度预期目标,经济运行保持平稳,改革开放活力增强,发展质量稳步提升,民生保障扎实有力”。在“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下,上半年的经济工作任务可谓完成的非常出色,这集中体现在一个“稳”字上--一季度GDP同比增长7.4%,二季度GDP同比增长7.5%。现在再回过头来看一季度的经济增长,或许我们并不会像当初那样悲观,这也说明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调整我们的预期。政府高举改革大旗,坚定不移地调结构,仍然保证经济没有出现断崖式的下滑,实属不易。

政策的稳定性

会议指出,“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基本思路,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更加注重定向调控,有效实施一些兼顾当前和长远的政策措施,加快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推动结构调整,妥善防范化解风险,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尽管上半年经济压力较大,但政府坚持微刺激和定向宽松,没有采取以往的“四万亿”或大放水,而且定向调控的着力点更多的是民生,而不是一味地把经济搞上去。展望下半年,出口逐渐回暖,房地产市场随着地方政策的出台可能会走出低谷,这将给政府更多的空间来调结构,财政政策将更多的惠及民生,货币政策预计中性偏紧。

与其说降低经济增长目标,不如说降低经济增长预期

会议强调,“正确看待经济增长速度”和“我国发展必须保持一定速度”。一方面,新一届政府最大的贡献不在于降低了经济增长目标,而是降低了人们对经济增长的预期,而预期是经济周期波动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所以,当二季度GDP同比增长7.5%高于市场预期7.4%时,我们应更加乐观并看到积极的一面,而不应像市场上某些报告表现的非常悲观。另一方面,降低预期并不等同于放任经济不管,经济增长必须保持一定的速度,房地产的大幅下滑必须对冲,日本“失去的十年”仍历历在目。但这也不意味着经济增长的下限就是7.5,7甚至低于7我们都应充分估计和预期。

改革--重中之重

会议要求,“坚持把改革放在重中之重位置,坚持问题导向,围绕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加快推进改革,激发市场内在动力和活力。要增大简政放权的含金量,加紧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尽快放开自然垄断行业的竞争性业务,加快服务业有序开放,放宽制造业准入限制,同时放管结合,加强市场监管”。为什么要改革?这是因为市场上存在着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如垄断等。从本届政府反腐的力度上可以看出,打破垄断与国企改革势在必行。改革以问题为导向也与本届政府的定向思想相符,最终目的是形成以市场为主体,激发市场活力。“要发挥好财政金融资源效力,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优化财政金融资源配置,提高财经资金使用效益,积极拓宽实体经济融资渠道”。不管是财政还是金融,都要落在实体经济上。

如何理解正确看待经济增长速度

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为下半年的经济发展全面定调。会议指出,“正确看待经济增长速度,对做好经济工作至关重要,对做好各方面工作影响很大”,这对于树立正确的发展观,辩证看待经济增长速度,准确把握经济发展内涵具有重要的指向意义。

今年以来,处于结构调整期的我国经济增速曾一度明显下滑,下行压力较大。为扭转这一趋势,相关部门密集出台了包括定向降准、存贷比调整、定向减税等一系列微刺激政策,经济开始企稳回升。数据显示,2014年二季度GDP增速同比增长7.5%,高于一季度7.4%的增速,基本达到预期目标,这说明第二季度国家相关定向调控政策发挥了作用,经济局面整体稳中向好。

然而,这种好势头也引发了一些市场争议。比如对于部分金融数据超过市场预期,有人大呼这是否是重走“开闸放水,过度刺激”老路,是否与年初提出的“不唯GDP论英雄”的基调不符。本次政治局会议强调正确看待经济增长速度,恰好回应了这种声音,这有助于厘清各方对于当前经济发展的种种误解。

那么,究竟何为正确看待呢?

正确看待经济增长速度,首先必须要辩证地看,既不唯GDP,也不能无GDP。本次会议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必须保持一定的速度,不然很多问题难以解决。这就是说,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保持必要的GDP增速,仍然是保障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基础。我们决不能从以GDP为纲的极端,走向完全忽略GDP增速的另一个极端,后者的危害尤胜于前者。同时,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时期,经济增速是提振市场信心、增加就业、稳定人民生活水准、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必不可少的原动力,一些人盲目忽略GDP的增速指标,对微刺激高度紧张的态度有失偏颇。可以推断,稳增长仍将是下半年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定向微刺激政策将会是常态。

正确看待经济增长速度,更为重要的是把握好经济发展的内涵。本次会议将这一内涵阐述为“三个遵循”,即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

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是强调经济发展的质量。过往经验已经表明,中国经济不能依靠过高的信贷和庞大的债务来维持高增速,而应通过定向调控等微刺激举措精准发力,引导经济结构调整,激发经济活力。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定向调控不是“大水漫灌”,而是“滴灌”、“喷灌”,是定向发力,抓住关键环节、重点领域、薄弱地带来进行调控。因此,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就是说现阶段的稳增长,不是盲目的不加选择的增长,而是有质量、有效益、去除水分的发展。

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发展的公平基础。如果一味追求高的增长速度,而罔顾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等,这种粗放式发展显然不可持续,是对子孙后代的不负责任。前人必须尊重并爱护子孙后代生存发展的权利,遵循自然规律。因此,经济发展必须考虑环境承载力和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大力避免对自然资源的滥用、浪费等短视行为。

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则同时强调经济发展的公平和效率。这一点要求政府进一步实践简政放权,推动混合所有制发展,特别是释放民间资本潜力。例如,开放民间资本设立民营银行,鼓励民资进入自然垄断行业展开竞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等。近期,三家民营银行正式获批筹建、交通银行研究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等举措,意味着民间资本得以和国有资本、外资和战略投资者同台竞争;同时,民间资本也能发挥其巨大潜能,激活资本市场,促进各方良性竞争,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

在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的背景下,除了厘清认识,还要把握好经济工作的重点。本次政治局会议明确指出,下半年经济工作要“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平衡点,准确把握近期目标和长期发展的平衡点,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结合点”。由此可见,经济结构调整乃至经济改革并不与稳增长、GDP增长对立,而是应当统筹兼顾上述三个点,从经济发展的质量、代际公平、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质量的角度出发,助力而非阻碍稳增长这一目标的实现。换言之,只有符合上述要求的经济发展才是我们所需要的;只有有质量、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可持续经济增长才是我们所追求的。

如何正确看待当前经济增长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呈现增长快、运行稳、质量高的良好发展格局,出现了GDP、工业、投资增速回落,货币信贷增长趋稳的“三落一稳”新态势,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必须看到,当前这种高位运行的经济能不能持续、要不要持续的问题已突出地摆在经济分析者及决策者面前。

虽然防止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已成为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但如何看待当前的经济增长仍有着大相径庭的不同意见。本文试就此谈点初步看法。

从历史角度看,当前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偏快

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历史看,无论是从哪种阶段因素分析,结论都是,当前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偏快。

首先,从改革开放以来28年的较长周期来看,虽然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体制性因素和市场性因素得到较好释放,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但平均的年增长率还没有超过10%,1979年-2005年GDP年均增长9.6%。

其次,从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15年的长周期来看,经过治理整顿后的调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的确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体制性因素和市场性特别是国际市场性因素的推动更加强劲,经济增长进入了快车道,但平均的经济增长率也没有超过10%。1990-2005年GDP年均增长9.7%。

再次,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七八年的中周期来看,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发行长期建设国债,扩大国内需求,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以政府投资拉动为主要特征的阶段,国民经济成功避免了衰退,速度虽然有所下降,但仍保持了较快增长,1998-2005年GDP年均增长8.9%,不仅没有超过10%,而且在9%以下。

最后,从进入本世纪以来5年的短周期看,随着我国加入WTO,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外贸出口和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强大的推动力,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尽管近两年出现了偏快趋势,但平均增长率仍在10%以内,2001-2005年GDP年均增长9.5%。

而今年一季度GDP增长10.3%,二季度增长11.3%,上半年增长10.9%,三季度10.4%,一至三季度增长10.7%,经济增长持续超过10%,明显偏快。

当前经济增速已经达到甚至超出潜在增长率的上限

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澄清:

一是经济增长的规划或预期目标与实际经济条件允许的目标是有差别的。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国家在“十一五”规划和年度经济计划中提出的经济增长目标一般要低于计划者的预期指标。“十一五”规划目标是五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2006年经济计划目标是8%左右。从各方面条件看,这样的目标显然是偏低的,主要是为了引导地方经济计划者合理确定当地的经济发展目标。一般来说,地方的计划目标是以国家的计划目标为标准,且大都高于国家提出的目标速度。如中央提出7%-8%,那么地方速度目标普遍高于7%-8%,地方汇总的速度就要高于7%-8%,可能要达到9%-10%。基于正确引导考虑,中央计划者就不得不适当压低国家的目标速度,7%-8%的经济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是带有政策引导的意图,并不是计划者所认为的经济允许目标,更不是分析经济冷热与否的标准。所以,考虑到这个因素,我们就不能简单地用规划或计划所确定的7%-8%的经济增长目标,作为判断目前全国经济增长是否过热的标准,不能把7%-8%的速度视为经济增长的正常均线,不能说超出7%-8%的速度就是偏离了“十一五”规划和年度目标确定的正常轨道,甚至说经济过热。

二是从目前经济发展的条件来看,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有可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比我们原来普遍的估计要高1-2个百分点,即已经达到9%-10%这样的水平。从供给条件来看,能源供应、交通运输等瓶颈制约已较前些年大为缓解;从市场条件来看,国内市场、国际市场都比以前有更多的调节余地和空间;从生产要素来看,劳动者素质也大为提高,资金供应更加充裕,技术进步也在加快。更为本质的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等进程加速所带来的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体制条件和微观基础的根本性变化,为我国经济增长潜力的提升提供了充分的可能,因而存在着实现比较快的经济增长的客观基础和主观条件。当然,究竟我国目前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具体是多少,或者说比过去高多少,也许需要进行计量经济学的分析研究。但根据以上的因素分析,潜在经济增长率比过去认为的7%-8%要高,应该是没有太大的问题。

就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来看,即使按照调高的潜在增长率标准来衡量,也应该说是接近甚至是超出了潜在增长率的上限。将目前的经济增长状况定性为偏快,应该说是合适的。

从合理性角度看,当前的经济增速不是可持续的

当前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就不是可持续的,也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了。这里涉及到经济增长的短期风险和长期可持续性问题。笔者认为,经济增长是否合理,不仅要考虑到短期的风险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考虑长期可持续性以及社会可接受性。

从短期风险来看,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似乎还没有带来太大的风险,总体上是健康的。宏观经济理论中,经济增长过快可能带来的最大风险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就目前情况看,我国物价水平相对较低,通货膨胀的压力不太明显。除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较快外,其他价格指数都比较低,均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1-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1.3%,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8%,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9%。所以,从宏观经济角度看,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除出现了“三过”(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过多、外贸顺差过大)问题外,快速的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太大的通货膨胀压力,从而好像并不存在太严重的宏观经济问题和风险。

从长期可持续性来看,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代价过大,既有资源的过度消耗,也有环境的过多破坏,还有污染的过快加重,更有发展成果分配的过分失衡。这些都是不可持续的,也是整个社会难以接受的。

首先是资源消耗过多。目前,我国单位GDP能耗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冶金、有色、电力、化工等8个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平均高40%以上。我国2005年GDP相当于日本的49%,而能耗则是日本的3倍。我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足6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5~25个百分点;每万元GDP取水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我国用水总量与美国相当,但GDP仅为美国的八分之一。我国GDP约占世界的5%,但重要资源消耗比重较大,石油消耗占世界消耗总量的7%多、原煤占30%以上、钢铁和氧化铝均占近30%、水泥占40%以上。

其次,生态环境恶化。一些地区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增长,乱征乱占耕地、滥采滥挖矿山,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常诱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目前全国水土流失和荒漠面积达到国土面积的30%左右;90%以上的天然草场退化。

再次,污染状况严重。全国年废水排放总量近500亿吨,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000多万吨。大量未经处理或不达标的废水直接排入江河湖泊。全国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严重污染,75%的湖泊出现富营养化,近3亿农村人口饮用不合格的水。二氧化硫排放量超过2000万吨,居世界第一位。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全国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1/3。农村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威胁到农产品质量安全。部分地区的环境污染已严重损害人民群众健康。

最后,收入差距扩大。据国家统计局测算,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由1988年的0.341上升到0.45左右。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拉大,城镇最高10%收入户与最低10%收入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差8倍多,富者易富、贫者难富的现象开始显现。据世界银行测算,我国每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GDP总量的10%左右。这样一种外部负效应过大的经济增长显然是不可持续的,也是不合理的。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分析来看,当前我国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既是偏快的,也是不合理的。从下一步的宏观调控来说,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适当降低过高的经济增长率,防止经济从偏快转向过热是非常重要的。与此同时,也许更为重要的是,改变和完善经济增长的机制,努力降低经济增长的外部负效应,使经济增长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也就是说,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既要快更要好,要在“好”字上下更大的功夫。

关闭窗口


米兰手机版app
学工动态
访企拓岗促就业----学工部赴...
学工部召开2024-2025学年第一...
“筑梦新征程,一起向未来”...
校庆70周年系列活动之 “一站...
学习交流互促进----学工部赴...
学工部举办“铸魂育人担使命...
“一站式”学生社区开展专家...
“一站式”学生社区开展专家...
学工部召开“一站式”学生社...
我校辅导员课题申报喜获佳绩...

版权所有:米兰手机版app 学生工作部(处) 中国-西安含光路65号 邮政编码:710068     备案号:陕ICP备05001582号